Pure Land Site Home mail me! Chinese-English Dictionary sindicaci;ón

淨宗六祖延壽大師

淨宗祖師 » 淨宗六祖延壽大師 – 宋 延壽(蓮宗六祖)

淨宗六祖延壽大師
摘錄自《淨土聖賢錄易解》 (繁體) (简体)

延壽。字沖玄,浙江錢塘王姓人家的子弟。年少時即在家誦《法華經》,錢文穆王年間,主持稅務的工作,常常用官方的錢來買動物放生,因此被判死罪,牽引前往市街大道準備處刑。錢文穆王派人暗中窺視他的行為,只見他臉色安然自如毫無改變,因此下令無罪釋放。然後延壽就往四明山依止翠巖禪師出家。後來又參訪天台山德韶國師,發明心性法要。

延壽曾經在國清寺修行法華懺法,在禪定觀想中,見到觀世音菩薩,以甘露灌入他的口中,自此以後獲得無礙的廣大辯才。後來因為自己終身的願望歸宿尚未決定,因此到智者禪院,作了兩個籤,一個是一心修禪定,另一個是廣修萬行莊嚴淨土。然後寂靜心思專注祈禱,七次抓取都得到淨土籤,於是一心一意地專修淨土。

宋太祖建隆二年(西元九六一年),忠懿王迎請延壽前往永明寺居住,並賜號『智覺禪師』。延壽每日訂功課一百零八種,夜裡則到別的山嶺去經行念佛,在附近的人常常聽到螺貝天樂的聲音。一生誦《法華經》,總共有一萬三千部。居住永明寺達十五年之久,弟子一千七百人,時常與大眾授菩薩大戒、施食給鬼神飲食、並以錢贖取性命來放生,這些種種善行都迴向往生極樂淨土。著作有《宗鏡錄》一百卷,會通天台、華嚴、唯識等各宗學說的異同,又著作有《萬善同歸集》,此集之中指引歸向淨土的地方,最為明確和重要,其大略如下:

問:「唯心淨土,本來是周遍十方法界的,怎麼可以只是依託心念於淨土蓮臺,寄歸形體於極樂世界,而生起取捨分別的念頭,這樣怎麼能夠達到無生的境界呢?欣喜厭離的這種愛憎情感生起,怎麼能成就平等的法界呢?」

答:「唯心淨土的境界,是要徹悟了解心性的人才能達到,《如來不思議境界經》說:三世一切諸佛,都是悟到一切法唯心所造,才能隨順無生法忍。有的菩薩證入初地,即迅速地捨身命而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。由此可知徹底了悟真心的人才能夠達到唯心淨土,而執著境界的眾生,只能墮在他心所攀緣的境界。只有能究竟明白因緣果報而沒有絲毫差錯的人,才能透徹了解心外無有一法可得。另外,關於平等法界不二法門,一切法無生的究竟了義,雖然仰仗佛陀的開示教化而生起信念。但是無奈眾生修行的力量尚未充足,觀照的力量淺薄、內心散亂浮動;再加上外在的境界強大、自身的習氣又重,必須要往生佛國淨土,仰仗佛菩薩及外在境界的殊勝因緣,自心的忍力定力才容易成就,才能儘速地修行菩薩道。

《淨土十疑論》說:有智慧的人內心強烈地想要求生淨土,以便能夠證悟往生之事了不可得,如此才是真正體悟了無生的道理。這就是所謂的,心清淨故國土清淨。愚痴的人被『生』這件事所繫縛,聽到人家說往生,就真的當作生來理解;聽到人家說無生,就真的當作無生來體會。卻不知道生即無生,無生即是生。若是不能透徹通達這個道理,彼此隨意交互地爭是說非,這就是誹謗佛法的邪見人啊!」

問:「心外無有一法可得,佛亦無有去來之相,那裡有見佛以及佛來迎接的這件事?」

答:「一切法唯心而又一心念佛,從唯心的角度來看,心是周遍收攝一切萬法的,既然了解一切的境界唯是心的作用,了知所有的心念無非是佛,因此隨著眾生憶佛念佛的當下,就無不是佛了!《般舟三昧經》說:就如同有人夢到七寶財物,或與親屬相聚而感到歡喜,夢醒之後追尋回憶,不知這些都到那裡去了,真是了不可得,我們應當以如此的理解體悟去稱念佛名。(換言之,眾生在迷時雖然也念佛,也求往生,但一旦往生開悟之後,念佛、往生都不可得,念佛、往生本來就是自心中的事。)

這段經文是比喻一切唯心所作,就在一切『有』的當下本來即是『空』,因此沒有捨報往生去來之事。又因為一切法如夢幻而非實在,則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兩者自然就遺忘而不執著。然而也不是沒有如夢似幻的相貌存在,如此則不會斷滅能念之心與所念的佛。『空』、『有』本來就圓融無礙,所以在本來就無去無來之中,不妨普遍地令眾人見到阿彌陀佛去來之相。因為見即無見,本來就恆常契合於中道。因此佛實在不曾來接引,眾生也不能去往生,一切的感應道交,無非都是自心的顯露發現。就如同造罪的眾生,自己感報地獄的惡相一樣。

《唯識二十頌》說:『一切法就如同地獄一樣,地獄的眾生都同時見到獄卒刑具等,而又能來作逼害折磨他們的事。』(實則地獄是如幻不實、唯心所造的。)所以這種種苦痛的事,都是罪人們造惡業的心所顯現的,並沒有自心外實在的銅狗鐵蛇等事物。世間種種一切的萬事萬物,也都是如此的。然而這種『毘盧遮那佛』的唯心淨土,雖然沒有局限東方、西方而遍一切處,但是這個只有正見悟解清楚明白、習氣業障都已消除、理事相融圓滿無礙、親自證入無生境界的人,才可以體悟、才可以說唯心淨土。而那些初發心的人,怎麼可以隨便仿效而說不必念佛、不用求生淨土呢?」

問:「《觀無量壽佛經》分明所說的十六種觀想法門,都是收攝心念修習禪定,觀想阿彌陀佛的相好莊嚴,觀想得詳細明了圓滿光明,才可以往生淨土,如何以散亂心念佛也可以往生呢?」

答:「九品往生的經文顯示,往生的品位各有高低差別。不論上品、下品,統攝而言,不出以兩種心而得以往生,一個是『定心』,譬如修習禪定觀想,則能上品往生。第二是『專心』,只念阿彌陀佛的名號,以一切的善行資助熏習,回向發願往生淨土,可以成就末後中下二品,但仍須要一生一世全身歸命,盡此一報身精進修行。坐臥之間,要時常面向西方。每當經行禮拜之際、念佛發願之時,都要懇切勤苦誠心仰望,沒有其他的雜念。就如同墮入地獄遭受刑罰,好像在痛苦的監牢、或被怨家惡賊所打殺、被水火逼迫性命,這時候只有一心一意尋求救拔,期願能夠早點脫離苦輪。並希望能夠儘速證得無生法忍,廣大周遍地度化一切眾生,承繼弘揚佛法僧三寶,誓願報答四種重恩,如果能夠如此至誠恭敬,那麼他念佛往生的功業,必定不會虛妄而無所得。

但是如果,言語與行為不相應,信心之力輕微薄弱,不但沒有念念相續的清淨心,反而生起數數間斷的妄念。依靠這種懈怠的修行工夫,臨終時想要往生淨土,只恐怕被業障牽引,同時也很難遇到善友的開示助念。那麼臨終時四大分離風火逼迫、身心熱惱痛苦不堪,正念就沒有辦法成就。何以故?我們如今的心念是因,臨終時的反應是果,必須要因地實在,果報才不會虛妄。就如同音聲和合回響才會平順,形體挺直影子才會端正。如果想要臨命終時,十念就可以成就往生,那麼只要預先籌辦資糧找對渡口,合集一切的善行功德,回向臨命終時,念念真實而不虛妄,那麼往生淨土之事是不用疑慮的。

凡是善惡這兩件事、苦樂兩種果報,都是身口意三業所造成的,是由四緣所生、六因所成、五種業果所收攝。若一念心起瞋恚邪淫,即是地獄業;若一念慳貪不捨,即是餓鬼業;一念愚痴昏昧障蔽智慧,即是畜生業;一念我慢貢高,即是阿修羅業;一念堅持五戒的心,即是人道的業;一念精進修行十善的心,即是天道的業;證悟人空,即是聲聞業;知一切法因緣所生本無自性而斷離緣起,即是緣覺業;六度萬行一起修習,即是菩薩業;大慈大悲清淨平等,即是佛業。

如果心念清淨,則感得香華蓮臺七寶行樹、清淨國土而化生,內心染著塵垢,則高山丘陵坑洞坎坷,在濁惡的穢土而受生粗惡的形體。這些都是以目前相同的果報身,藉著心念的不一而感得不同的增上之緣。由此可知,一切諸法如果離開我們的自心根原,更沒有其他的體性可說。若是想要得到清淨的果報,只有修行清淨的因行。例如水的性質自然趨向下方而流動,火的特徵自然地向上而飛騰,這是由於形勢運數本來就是如此,又有什麼可懷疑的呢?」

永明延壽大師又曾經作四料簡說:「如果有禪而沒有淨土,十個修行有九個差錯蹉跎於道路上,中陰的境界如果現前,一轉眼的時間就隨業力而去生死流轉。假使沒有禪而仍然有淨土,那麼萬人修行萬人都可以往生,只要見到了阿彌陀佛,又何必憂愁不會開悟呢?若是有禪又有淨土,猶如戴著雙角的老虎,現世可以為人天的師範,來世速得成佛作祖。如果沒有禪也沒有淨土,恐怕將來見到的就是地獄的鐵床銅柱,萬劫與千生長久的時間,沒有人可以依靠幫助。」

宋太祖開寶八年(西元九七五年)二月二十六日,早晨起來之後,焚香告別大眾,然後趺坐而往生,時年七十二歲。後來有一位僧人從江西臨川縣來,經年累月地繞行永明延壽大師的舍利塔,人家問他為什麼緣故?他說:「我曾經生病入於幽冥界,見到殿堂的左邊供奉一個僧人的形像,閻王精勤恭敬地禮拜,因此向人詢問閻王所拜的是什麼人?回答說是杭州的永明延壽禪師,大師已經直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上品了。閻王尊重他的德行,因此禮拜恭敬他。」(樂邦文類。萬善同歸集)

摘錄自《淨土聖賢錄易解》 (繁體) (简体) – 往生比丘第三之二

摘錄自《淨土聖賢錄》

延壽,字沖玄,錢塘王氏子也。少誦法華。錢文穆王時,知稅務,多用官錢買放生命,罪當死。引赴市曹,王使人之,色不變,命釋之,投四明翠巖禪師出家。復參天台韶國師,發明心要。嘗於國清寺行法華懺,禪觀中,見觀音菩薩,以甘露灌其口,因是獲大辯才。以宿願未決,登智者禪院,作二鬮,一曰一心禪定,一曰萬行莊嚴淨土。冥心精禱,七拈皆得淨土鬮,於是一意修淨業。建隆二年,忠懿王,請住永明寺,賜號智覺禪師。日課一百八事。夜往別峰,行道念佛,旁人時聞螺貝天樂之音。誦法華經,積一萬三千部。居永明十五年,弟子一千七百人。常與眾授菩薩戒,施鬼神食,買贖生命,皆以回向淨土。著宗鏡錄一百卷,會天台賢首慈恩異同之旨。又著萬善同歸集,集中指歸淨土處,最為切要。其略曰,問,唯心淨土,周遍十方,何得托質蓮台,寄形安養,而興取舍之念,豈達無生之門。忻厭情生,何成平等。答,唯心淨土者,了心方生。如來不思議境界經雲,三世一切諸佛,皆唯心量,得隨順忍。或入初地,舍身速生極樂佛土。故知識心方生唯心淨土,著境只墮所緣境中。既明因果無差,乃知心外無法。又平等之門,無生之旨,雖即仰教生信,其奈力量未充,觀淺心浮,境強習重,須生佛國,以仗勝緣,忍力易成,速行菩薩道。十疑論雲,智者熾然求生淨土,達生體不可得,即是真無生。此謂心淨故,即佛土淨。愚者為生所縛,聞生即作生解,聞無生即作無生解。不知生即無生,無生即生。不達此理,橫相是非,此是謗法邪見人也。問,心外無法,佛不去來,何有見佛及來迎之事。答,唯心念佛,以唯心觀,遍該萬法。既了境唯心,了心即佛,故隨所念,無非佛矣。般舟經雲,如人夢見七寶,親屬歡喜。覺已追念,不知在何處,如是念佛。此喻唯心所作,即有而空,故無來去。又如幻非實,則心佛兩忘。而不無幻相,則不壞心佛。空有無礙,即無去來,不妨普見。見即無見,常契中道。是以佛實不來,心亦不去,感應道交,唯心自見。如造罪眾生,感地獄相。唯識論雲,一切如地獄,同見獄卒等,能為逼害事。故皆是罪人惡業心現,並無心外實銅狗鐵蛇等事。世間一切事法,亦復如是。然彼遮那佛土,匪局東西。若正解了然,習累俱殄,理量雙備,親証無生者,則可。初心之人,何可妄效。問,觀經明十六觀門,皆是攝心修定,觀佛相好,諦了圓明,方階淨域,如何散心而能化往。答,九品經文,自有升降。上下該攝,不出二心。一定心,如修習定觀,上品往生。二專心,但念名號,眾善資熏,回向發願,得成末品。仍須一生歸命,盡報精修。坐臥之間,常面西向。當行道禮敬之際,念佛發願之時,懇苦翹誠,無諸異念。如就刑獄,若在狴牢,怨賊所追,水火所逼,一心求救,願脫苦輪。速証無生,廣度含識,紹隆三寶,誓報四恩。如斯志誠,必不虛棄。如或言行不稱,信力輕微,無念念相續之心,有數數間斷之意。恃此懈怠,臨終望生,但為業障所牽,恐難值其善友。風火逼迫,正念不成。何以故,如今是因,臨終是果,應須因實,果則不虛。聲和則響順,形直則影端也。如要臨終十念成就,但預辦津樑,合集功德。回向此時,念念不虧,即無慮矣。夫善惡二輪,苦樂二報,皆三業所造,四緣所生,六因所成,五果所攝。若一念心恚邪淫,即地獄業。慳貪不舍,即餓鬼業。愚痴暗蔽,即畜生業。我慢貢高,即修羅業。堅持五戒,即人業。精修十善,即天業。証悟人空,即聲聞業。知緣性離,即緣覺業。六度齊修,即菩薩業。真慈平等,即佛業。若心淨,即香台寶樹,淨剎化生。心垢,則丘陵坑坎,穢土稟質。皆是等倫之果,能感增上之緣。是以離自心原,更無別體。欲得淨果,但行淨因。如水性趨下,火性騰上,勢數如是,何足疑焉。又嘗作四料簡雲,有禪無淨土,十人九蹉路,陰境若現前,瞥爾隨他去。無禪有淨土,萬修萬人去,但得見彌陀,何愁不開悟。有禪有淨土,猶如戴角虎,現世為人師,來生作佛祖。無禪無淨土,鐵床並銅柱,萬劫與千生,沒個人依怙。開寶八年二月二十六日,晨起,焚香告眾,趺坐而化,年七十二。後有僧來自臨川,經年繞其塔。人問故。曰,我病入冥,見殿左供一僧像,王勤致禮拜。因詢其人,曰,杭州永明壽禪師也。已往生西方上上品矣。王重其德,故禮敬耳。(樂邦文類,萬善同歸集。)

摘錄自《淨土聖賢錄》

相關文章

Comments are clo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