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ure Land Site Home mail me! Chinese-English Dictionary sindicaci;ón

念佛法門

念佛法門,別無奇特,只深信力行為要耳。
佛云:「若人但念彌陀佛,是名無上深妙禪。」
天台云:「四種三昧,同名念佛;念佛三昧,三昧中王。」
雲棲云:「一句阿彌陀佛,該羅八教,圓攝五宗。」

可惜今人,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,謂愚夫愚婦工夫。所以信既不深,行亦不力,終日悠悠,淨功莫剋!設有巧設方便,欲深明此三昧者,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;殊不知現前一念能念之心,本自離過絕非,不消作意離絕。即現前一句所念之佛,亦本自超情離計,何勞說妙談玄?祇貴信得及,守得穩,直下念去,或晝夜十萬,或五萬,三萬,以決定不缺為準。畢此一生,誓無變改。若不得往生者,三世諸佛便為誑語。一得往生,永無退轉。種種法門,咸得現前。切忌今日張三,明日李四;遇 教下人,又思尋章摘句;遇宗門人,又思參究問答;遇持律人,又思搭衣用缽。此則頭頭不了,帳帳不清。

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,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,都在裏許;千七百公案,向上機關,亦在裏許;三千威儀,八萬細行,三聚淨戒,亦在裏許。

真能念佛,放下身心世界,即大布施;
真能念佛,不復起貪瞋癡,即大持戒;
真能念佛,不計是非人我,即大忍辱;
真能念佛,不稍間斷夾雜,即大精進;
真能念佛,不復妄想馳逐,即大禪定;
真能念佛,不為他歧所惑,即大智慧。

試自簡點: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,貪瞋癡念猶自現起,是非人我猶自掛懷,間斷夾雜猶未除盡,妄想馳逐猶未永滅,種種他歧猶能惑志;便不為真念佛也。要到一心不 亂境界,亦無他術,最初下手,須用數珠,記得分明,刻定課程,決定無缺;久久純熟,不念自念,然後記數亦得,不記亦得。

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,要不著相,要學圓融自在,總是信不深,行不力。饒你講得十二分教,下得千七百轉語,皆是生死岸邊事。臨命終時,決用不著。珍重!

摘錄自 蕅益大師法語; 蕅益大师法语

念佛法門‧根本妙諦‧在淨土三經。而華嚴經中普賢行願品所示‧尤為根本不可缺乏之行願。蓋善財以十信滿心‧參德雲比丘‧即教以念佛法門‧ 得入初住‧分證佛果。從此歷參五十餘位善知識‧隨聞隨證‧自二住以至十地歷四十位。最後在普賢菩薩處‧蒙其開示‧加被威神之力‧所證遂與普賢等‧與諸佛等 ‧即成等覺菩薩。然後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‧導歸極樂。勸進善財‧及華藏海眾‧一致進行‧求生西方極樂世界‧以期圓滿佛果。故知念佛法門‧始自凡夫‧亦可得入‧終至等覺‧亦不能超出其外。實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‧上成佛道‧下化眾生‧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。故得九界同歸‧十方共讚‧千經俱闡‧萬論均宣也。

摘錄自 印光大師法語說念佛吃素為護國息災根本

念佛應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還是阿彌陀佛四字?

念佛宜念六字。或先念六字,至將畢則念四字。始終念四字,頗不宜。以南無二字,即皈依、恭敬、頂禮、度我等義。人每圖快圖多,故多有念四字者。常聞有人主張專修之益,只令人念四字,發願禮佛,皆云不必,則完全一門外漢。只知自己做功夫,不知求佛慈悲力。淨土法門,以信願行三法為宗。彼只在行上講究。而行又去卻禮拜,其行便難十分懇切。久則涉於悠忽浮泛。(文鈔三編卷一第二四一頁「復陳飛青居士書四」)

念佛宜六字。四字亦可。如初念則六字,念至半,或將止,則念四字。若始終不念南無,便為慢易。經中凡有稱佛名處,無不皆有南無,何得自立章程。(文鈔三編卷二復卓智立居士書四)

摘錄自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

未得一心亦可往生

念佛法門。注重信願。有信願。未得一心。亦可往生。得一心。若無信願。亦不得生。世人多多注重一心。不注重信願。已是失其扼要。而復又生一既未得一心。恐不得往生之疑。則完全與真信切願相反矣。此種想念。似乎是好想念。實則。由此而益加信願。以致一心。則是好想念。若由因不得一心。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。則成壞想念矣。不可不知。欲得攝心歸一。第一要為生死心切。第二要懇切至誠。第三要著實從心中念。勿只滑口讀過。若再不能歸一。當依文鈔十念記數之法。自可易於歸一也。

決定往生

念佛法門。信、願、為先鋒。若無真信、切願。勿道不相應不能往生。即相應亦不能決定往生。一心不亂。念佛三昧。亦不易得。若有真信、切願。未得相應。亦可往生。況已相應乎。若只求相應。稍有相應氣分。便生歡喜讚歎之心。此亦是不相應之現象。由是故有怪相現。修行人。所最忌者。得少為足。得少為足。便生退惰。此必定之理也。但一心念。勿以不相應不得往生為疑懼。所有境界。皆不理會。也不問他好死壞死。除念佛外。不使起第二念。如此。方可得決定往生之益。

摘錄自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(繁體) (简体)

相關文章

Comments are clo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