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ure Land Site Home mail me! Chinese-English Dictionary sindicaci;ón

淨宗初祖慧遠大師

淨宗祖師 » 淨宗初祖慧遠大師 – 東晉慧遠(蓮宗初祖)、慧持

淨宗初祖慧遠大師
摘錄自《淨土聖賢錄易解》 (繁體) (简体)

慧遠。俗姓賈,雁門樓煩(今山西代縣)人,幼年即好學不倦,廣博學習種種知識並通達六經,尤其善長莊子、老子。當時道安法師建立寺院於太行恆山,慧遠前往歸依。在聽聞道安法師講《般若經》時,頓時豁然開悟,因此剃髮出家追隨學習於道安法師座下。慧遠平時精勤思惟諷誦經典,夜以繼日精進不懈,道安讚歎說:「使佛法流傳於東土中國者,應當就在慧遠吧!」晉孝武帝太元六年(西元三八一年),慧遠經過潯陽,見到廬山廣闊空曠,可以棲身安住,因此在當地建立精舍,名為龍泉寺。

當時慧遠同門的師兄慧永法師,已經先居止於廬山西林,想要邀請慧遠一同安住。然而慧遠的同參道友以及歸依徒弟漸漸眾多,西林過於狹隘無法容納。刺史桓伊,為慧遠再建立寺院於廬山東側,因此稱為『東林』。慧遠於是率領大眾修行佛道,挖掘水池種植蓮花。在水池上立十二葉蓮華為計時的刻漏,依循著水流的波動而隨著旋轉,並分別刻劃日夜的時段,作為修道經行的節次。自此之後,四方具有清淨信心的讀書人,聽聞到慧遠高風亮節的德行而來歸附者,有一百二十三人。慧遠說:「諸位君子前來此處修行,難道能夠無意於求生淨土嗎?」因此乃恭造西方三聖形像,建築房屋結集蓮社,令劉遺民作發願文,雕刻於石頭上。

當時王喬之等數人,也作了念佛三昧詩以表明求生淨土的心志,慧遠為他們作序言:「所謂的三昧是什麼呢?那就是專一心思、澄寂想念。心思專一,則心念一致不令散亂;想念澄寂,則意氣清虛、神志明朗。意氣清虛,則智慧了悟而能清明觀照;神志明朗,則沒有絲毫幽微玄妙的義理不能通達透澈。專一心思、澄寂想念,這兩者是與真如實際相應之憑藉,既能悟入一真法界而又能發起度化眾生的妙用。

然而諸佛所開示的三昧,種類名號甚多,求其功效高而容易進入進步的,則以念佛為第一。何以故?因為凡是能窮究一切不可思議玄妙義理、達到最澄寂寧靜不可思議之境界者,我們尊稱他為『如來』,如來既能悟入本體的神妙又能隨順因緣應機變化,應用無方而無有定法。因此能讓入此念佛三昧的人,渾然忘卻分別的知見,隨著外在所緣之事物而內心如明鏡般的現起相映的作用。映現萬物的內心既然清明澄澈,則內在的清淨與向外的光照互相交融,因此一切萬象就隨著清淨的覺性而影現出來。這不是用耳根、眼根等因緣法所能達到,然而耳聞及眼見之覺性卻不斷地妙用現行。於是靈明的覺性顯露出湛然澄澈、純一無染的相貌,在清淨光明本然具足的體相中,阿彌陀佛這個玄妙本然的念佛音聲,叩擊相應於圓照清淨的如來藏心,此刻一切的掛礙情執頓時消融,本不生滅的真如本性剎時朗現。如果不是天下最玄妙最殊勝的方便法門,怎麼可以達到這個境界呢?

所以王喬之等這些依教奉行的賢者們,都能知道要思惟修習這個總攝一切佛法的要門綱領。同時也感悟到人生短暫片刻的壽命隨時將要耗盡,恐懼未來了脫生死的資糧尚未積存,因此洗除分別妄想的心念安住於道場法堂,整束行儀、振奮精神,認清了自己未來往生的歸向。夜裡則精進而淡忘睡眠,清晨起身後即一心一意精進不懈,如此專一心志趨向於理想的修行功業,必然能夠相應於佛法中三乘解脫道的目標。向上既仰仗阿彌陀佛接引而頓超三大阿僧祇劫,又藉著同參道友的勸發提攜而一起往生淨土。向下引導怯弱、無信願心的眾生,在他後面警策鼓勵,令其向前精進求生淨土,以這種觀點來閱讀王喬之等人諸篇念佛三昧詩的揮毫大作,又怎能說它只是文人流露情感的詩詞歌詠而已呢?」

慧遠以江東地區的經藏多缺乏不足,因此派遣弟子遠行越過蔥嶺,請得了許多梵文本的經典,並傳入關中一帶。在當時所有的經律當中,從廬山流通出來的,幾乎有上百卷之多。慧遠曾著作《法性論》,以說明涅槃常住的道理。鳩摩羅什大師見了之後讚歎說:「邊地未見到大乘了義經典,竟能暗與佛法的究竟義理相合。」慧遠大師居住廬山三十年,足跡從不涉入俗世,專一心志修習淨土,澄寂思慮專心觀想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三次見到西方三聖,皆沉穩厚重而不向人言說。

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(西元四一六年)七月底的夜晚,在般若臺東邊的佛塔,慧遠正從禪定中出定,見到阿彌陀佛,廣大的身相遍滿虛空,在清淨的圓光當中,有無數化佛,而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則在左右相侍而立。又見到極樂世界的水流光明,分為十四支,上下迴流,宣揚演說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的法音。阿彌陀佛告訴慧遠說:「我以本願力的緣故,來安慰你,你在七日後,當生我國極樂世界。」又見到蓮社中先化生西方的佛陀耶舍、慧持、慧永、劉遺民等,皆在阿彌陀佛身旁,向慧遠之前作揖問訊說:「大師發心最早,怎麼來得這麼晚!」慧遠告訴弟子法淨、惠寶說:「我從最初到廬山安居至今,十一年之中,三次見到西方三聖的聖像,今天又再一次見到,我往生淨土是決定不移的了!」因此自己制定遺戒,到八月六日,端坐入寂,享年八十三歲。

慧持。是遠公同母所生的弟弟,與遠公一同奉事道安大師,遍學一切經典,也有高尚的德行,東晉安帝隆安年間,辭別兄長慧遠,進入四川,以一起往生淨土為兩人的約定。住郫縣龍淵寺,廣大地宏傳佛陀的教化,東晉安帝義熙八年(西元四一二年)圓寂往生,年七十六歲。遺言命令弟子,務必嚴守律儀,專心淨土法門等等。 (東林傳。廬山集)

摘錄自《淨土聖賢錄易解》 (繁體) (简体)

摘錄自《淨土聖賢錄》

慧遠,姓賈,雁門樓煩人。幼而好學,博綜六經,尤善莊老。時釋道安,建剎於太行恆山,遠往歸之。聞安講般若經,豁然開悟,因投簪受業。精思諷誦,以夜繼晝。安嘆曰,使道流東國者,其在遠乎。晉太元六年,過潯陽,見廬山閑曠,可以棲止,乃立精舍,號龍泉寺。時遠同門慧永,先居廬山西林,欲邀同止。而遠學侶浸眾,西林隘不可處。刺史桓伊,為遠更立寺於山東,遂號東林。遠於是率眾行道,鑿池種蓮。於水上立十二葉蓮華,因波隨轉,分刻晝夜,以為行道之節。既而四方清信之士,聞風而至者,百二十三人。遠曰,諸君之來,能無意於淨土乎。乃造西方三聖像,建齋立社。令劉遺民著發願文,勒之石。時王喬之等數人,復為念佛三昧詩以見志。遠為作序曰,夫稱三昧者何,專思寂想之謂也。思專,則志一不分。想寂,則氣虛神朗。氣虛,則智悟其照。神朗,則無幽不徹。是二者,自然之玄符,會一而致用也。又諸三昧,其名甚眾。功高易進,念佛為先。何者,窮玄極寂,尊號如來。體神合變,應不以方。故令入斯定者,昧然忘知,即所緣以成鑒。鑒明,則內照交映,而萬象生焉。非耳目之所暨,而聞見行焉。於是靈相湛一,清明自然,元音叩心,滯情融朗。非天下之至妙,孰能與於此哉。所以奉法諸賢,咸思一揆之契。感寸陰之將頹,懼來儲之未積,洗心法堂,整襟清向,夜分忘寢,夙興唯勤。庶夫貞詣之功,以通三乘之志。仰援超步,拔茅之興。俯引弱進,乘策其後。以此覽眾篇之揮翰,豈徒文詠而已哉。遠以江東經藏多闕,遣弟子遠越蔥嶺,購諸梵本,並傳關中。所有經律,出諸廬山,幾至百卷。嘗造法性論,以明泥洹常住之旨。鳩摩羅什見而嘆曰,邊方未見大經,便暗與理合。居山三十年,跡不入俗。專志淨土,澄心觀想。三見聖相,而沉厚不言。義熙十二年七月晦夕,於般若台之東龕,方從定起,見阿彌陀佛,身滿虛空,圓光之中,有諸化佛,觀音勢至,左右侍立。又見水流光明,分十四支,回注上下,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。佛告遠曰,我以本願力故,來安慰汝。汝後七日,當生我國。又見社中先化者,佛陀耶舍、慧持、慧永、劉遺民等,皆在側。前揖曰,師早發心,何來之晚。遠謂弟子法淨、惠寶曰,吾始居此,十一年中,三睹聖相。今復再見,吾生淨土必矣。即自制遺戒。至八月六日,端坐入寂,年八十三。慧持,遠同母弟,與遠同事安公。遍學眾經,亦有高行。隆安中,辭兄入蜀,以西方為期。住郫縣龍淵寺,大宏佛化。義熙八年,入寂,年七十六。遺命諸弟子,務嚴律儀,專心淨業云。(東林傳,廬山集。)

摘錄自《淨土聖賢錄》

相關文章

Comments are closed.